暑假余额告急,带娃出行的家庭陆续回归。这段时间,朋友圈被带娃撒欢的“暑期大片”刷屏了!
打卡课本里的坐标、感受名校学府氛围、初见大海的尖叫、第一次走进沙漠的狂欢……
说真的,走出教室的孩子,那股鲜活劲儿,太动人了。
哈佛大学历史上首位女校长德鲁·吉尔平·福斯特曾说过:“了解世界,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。”
在暑期这堂丈量世界的“必修课”里,大人和小孩都品出了什么滋味?今天,我们走进3个带娃出行家庭。答案,或许就藏在他们走过的路上。
01
青城山打坐的娃
养慧根,比赶路重要
展开剩余92%今年暑假,启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“天府之国”——四川成都。
启启今年7岁,喜欢阅读,尤其是历史和地理方面;关心国际国内形势;爱好足球篮球。启启的爸爸黄药师是一名80后青年中医,对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颇有造诣。所以,他们这一行,有天然的“文化基因”。
启启和爸妈到青城山,闻药香、听道观铃声,感受道家洞天福地;仰观乐山大佛,在三江汇流处,看古人“气血贯通”的巨作;到都江堰,看千年水利工程如何“顺势而为”;到熊猫谷,体会“万物相生”的自然课;去三星堆,看奇诡的青铜面具神树,猜古人的生命观;去九寨沟,看五花海、五彩池;还在成都老茶馆,感受了一把摇着蒲扇“泡”茶馆的慢生活。
最值得纪念的“行为艺术”。
在青城山忽见儿学鹤,闭目坐石矶!小娃儿模仿仙鹤打坐,闭目养神,风摇松影,那小模样,真有点“丹田有呼吸”的感觉了,把我这当爹的看得一愣一愣的,又惊又喜。
——启启爸爸黄药师
人生是长跑,得会慢慢走。
旅行不是赶场子打卡。我们更希望旅途中山水的灵气、古人的匠心、生活的慢节奏,能像种子一样落在他心里。最重要的是,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记住。
未来18岁的高考卷子要答好,但更希望他35岁时,能像都江堰的水一样懂得“顺势”,像老茶客一样找到自己稳当的节奏。人生是长跑,得会慢慢走。
△《少年行》03期实地探访成都老茶馆
说白了,就仨字——养慧根。
当被问道:希望启启在旅行中收获什么?黄药师说:就仨字儿——养慧根。
在他看来,见世面绝不是晒朋友圈去了多少个国家、打卡了多少个5A景点。见世面,是“见”天地万物运行的道理,“见”古今人类智慧的闪光,“见”生活本应有的多样节奏。让这些“见闻”像种子一样落进孩子的心田,慢慢长成他未来理解世界、安顿自己的根基。
见世面,是“养心”,更是“养慧根”。
下一站
启启和爸妈下一站计划到达甘肃周围,特别是麦积山石窟。让启启去看看黄土高原上另一种文明的印记,感受“丝路咽喉”的气象,和长江流域的蜀地做一下对比。
过完这个暑假,启启就要和爸爸妈妈迁往海南定居了。愿启启接下来的每一站,看到的都是更广阔的世界。
02
带课本去旅行的娃
让知识和现实“击个掌”
这个暑假,彤彤妈妈第一次独立带孩子出行。
最不喜欢做攻略的她,从确定目的地到去社交平台上查攻略,费了不少工夫。但即便如此,她说:“出发前也只是确定了大概框架,许多细节攻略都是边玩边做。说实话,有点累,但想到让孩子玩得开心,也值了。”
彤彤今年快9岁了,爱好滑板和街舞。和许多同龄孩子一样,一到假期,她就会问爸爸妈妈:“什么时候带我出去玩啊?”想去看世界的心,藏都藏不住。
今年暑假,彤彤和妈妈达成了一致意见,想去看看,课本上学到的东西,在现实中是什么样。
于是,她们去了黄山,看刚学过的课文《黄山奇石》里的“猴子观海”长啥样;去了安徽泾县的桃花潭,结果发现桃花潭水只有几米深,李白所谓“千尺深”是用了夸张的手法;到宣纸文化园,体验“造纸”“捞纸”的过程;还去了江西婺源篁岭感受晒秋文化;到徽州古村落宏村感受中国画乡村的魅力。
误打误撞,找到了孩子的兴奋点。
对于这次暑期出行的收获,彤彤妈妈说,不强求也不刻意,主要是让孩子放松放松,能学到的知识,都是“附加值”。
不过令她感到惊喜的是,这次的出行,误打误撞让女儿找到了兴奋点。
一个是在猴子观海的景点,女儿拿出课本合影。这也成了彤彤这次旅行印象最深刻的地方。一个是在宣纸文化园跟着老师傅捞纸的时候,彤彤说科学课上老师曾经让他们做过“造纸”的实验,“这次印象更深刻了”。
柴米油盐,诗和远方,都是见世面。
彤彤妈妈说:无论是柴米油盐,还是诗和远方,都是带孩子见世面。
在这次旅行中,她发现孩子对已知的知识与现实的连接会更有期待,在旅行中碰撞到已储备的知识时也会更加兴奋。
下一站
想去草原看看,也想去新疆转转。彤彤说:“听说草原的风景很美,很辽阔,我想去看看现实中草原的样子。我们在课本上学过新疆天山的雪莲,所以对新疆也很期待。”
彤彤和妈妈这次旅行中到达的婺源篁岭和安徽宏村,《少年行》在第02期和第10期都曾写过。如果彤彤提前读过这两篇文章,也许会在旅行中收获更多知识与现实相互印证的“兴奋点”!
△《少年行》02期实地探访婺源篁岭
△《少年行》10期实地探访安徽宏村
03
一岁半第4次旅行的娃
见世面是个动态的过程
虞汐是一位90后新手宝妈,宝宝的小名叫葫芦,一岁半。
葫芦是我在朋友圈见到跟着爸妈出行年龄最小的宝宝。她在八个半月大的时候,就跟着爸爸妈妈在居住城市成都附近游玩,去了都江堰,去了西岭雪山。一岁零两个月,就出省去了重庆。这一次出发云南昆明,已经是一岁半的她第4次出行了,也是第二次出省旅行。
虞汐说,葫芦从半岁开始就喜欢到户外玩,喜欢热闹的地方。她说,虽然3岁以前,孩子对出行可能没有记忆,但宝宝对新鲜的地方、平时生活不一样的环境是有感知的,会表现得很兴奋。
旅行,让孩子经得起变化。
旅行是虞汐带孩子的一种方式。她不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带,在家里互动方式单一,也比较无聊。
旅途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,最重要的是能促进孩子性格、胆量、情绪、心理、适应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。她希望,能养育一个不精细、不娇气、能经得起变化的孩子。
在动态的路上,寻找人生的边界。
爱上旅行之前,虞汐按部就班地上学、工作、结婚、生子,从来没有想过人生的边界在哪里。但旅行,让她见到了更多生活方式的可能性,心灵空间、思考空间都得到了拓展,许多人生的观念也在悄悄重塑。
有一年,她骑着小摩托行走在泰国的海边,突然就有一种“人是否一定要困在牛马模式里”的顿悟。
她说,人的一生都是要接触新鲜事物的,见世面是个动态的过程。她希望,小葫芦成长的过程是快乐的、自由的,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并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见世面,要形成闭环。
这个暑假,虞汐周围也有很多宝妈带着孩子出行。但许多孩子,在酒店里、在旅途中,都离不开手机。她觉得,这不叫带孩子见世面。
见世面,不是让孩子看到没有见过的风景,而是他是否有拥抱世界的热情、是否有探索和交流的欲望、是否能积极地应对变化、是否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发展出包容的能力……
除此之外,虞汐认为见世面还要完成一个“闭环”。当孩子有了兴趣,家长能不能做好功课,以孩子理解的方式,把他不理解的事情讲清楚、讲明白,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印象、形成结果。
她说,见世面并不高大上,关键是能否撬动孩子的认知。
下一站
西双版纳、泰国。下半年,小葫芦会到西双版纳住一段时间。如果今年在云南过春节,虞汐会考虑带小葫芦去一趟泰国,这也将是她第一次出国旅行。
世界上我们目之所及的一切,背后都藏着人文地理的密码。小葫芦的妈妈是懂如何带孩子看懂世界的。期待小葫芦如愿,快乐、自由地成长!
△《少年行》最新12期(9月号)
实地探访云南昆明,当个采蘑菇的小姑娘
(可提前预订)
每个带孩子出去看世界的家长,都有自己对孩子成长的期待。
你也许会在这3组带孩子出行的家庭中找到熟悉的影子,也许你不属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。你对孩子看世界、见世面有怎样的期待?
欢迎来留言区一起聊一聊。
少年行
《少年行》由《阳光少年报》出品,是国内少见的原创青少年人文地理素养杂志,读者是8岁+少年及其父母。每期杂志,孩子能收获8万多字的高品质人文地理知识积累,全年12期阅读积累可达百万字。
聚焦人文地理内容方向,覆盖全学科素养,专门为青少年创作,《少年行》用有价值的阅读带孩子和世界见面,帮助孩子建立对复杂世界的多维认知。
在脚步暂时不能抵达的时候,孩子可以通过《少年行》“纸上旅行”,深度了解和认识世界。陌生的街道、不同的乡音、深厚的文化、新奇的食物、从未见过的动植物……点燃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。每读一篇文章,就相当于一次深度旅行,比屏幕里的世界更真实、更精彩。
世界很大,先用阅读抵达吧!
统筹 | 巫晓
文案策划 | 陈琼
文字校对 | 崔岩
图片来源 | 被采访对象供图
发布于:河南省千层金配资-股市怎么申请杠杆-配资专业门户登录入口-杭州配资公司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